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

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

发布时间:2025-11-21 15:32:49
浏览次数:0

旋风除尘器是一种利用离心力分离气体中颗粒物的经典设备,其结构设计和工作原理紧密结合,通过气固两相流的旋转运动实现高效分离。以下从结构组成、工作原理、关键参数及优化方向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:


一、结构组成

旋风除尘器由进气系统、旋风筒体、排气管、灰斗四大核心部分构成,各部分设计直接影响分离效率和运行稳定性。


1. 进气系统

进气口:通常为切向矩形或圆形开口,设计需保证气流均匀进入筒体,避免局部流速过高导致湍流。

优化案例:某水泥厂将进气口宽度从0.3m扩大至0.5m后,气流分布均匀性提升20%,分离效率提高5%。

导流板:部分设备在进气口内设置导流板,引导气流形成稳定的旋转流场,减少能量损失。

作用:使气流沿筒体切线方向进入,避免直接冲击器壁,降低磨损。

2. 旋风筒体

圆柱段:气流在此形成高速旋转的涡流,颗粒物受离心力作用向器壁移动。

关键参数:直径与高度比(D/H)通常为0.5-1.0,直径过大会降低离心力,高度不足会导致颗粒反弹。

案例:某炼钢厂将筒体高度从3m增加至4m后,对10μm以上颗粒的分离效率从85%提升至92%。

圆锥段:气流逐渐收缩,旋转速度加快,颗粒物进一步向中心汇聚并落入灰斗。

锥角设计:通常为15°-25°,锥角过小会导致颗粒返混,过大则增加压损。

优化案例:某铝粉厂将锥角从20°调整至18°后,返混率从5%降至2%。

3. 排气管

排气管直径:直接影响出口流速和压损,通常为筒体直径的0.4-0.6倍。

案例:某化工厂将排气管直径从0.5D缩小至0.4D后,出口流速从15m/s提升至20m/s,但压损增加15%。

排气管插入深度:一般插入筒体1/3-1/2高度,插入过深会导致短路流,过浅则降低分离效率。

实验数据:插入深度从0.4H调整至0.3H后,对5μm颗粒的分离效率下降8%。

4. 灰斗

灰斗设计:需保证颗粒物顺利排出,避免积灰导致返混。

关键参数:锥斗容积需满足连续排灰需求,通常按设备处理量的3-5倍设计。

案例:某矿山破碎车间因灰斗容积不足导致频繁停机清灰,改造后连续运行时间从4小时延长至24小时。

排灰装置:包括重力排灰、气动排灰或机械振打排灰,需根据粉尘特性选择。

应用场景:高湿度粉尘宜采用气动排灰,粘性粉尘需配备机械振打装置。

二、工作原理

旋风除尘器通过气固两相流的旋转运动实现分离,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:


1. 气流旋转与颗粒分离

切向进气:含尘气体从进气口以15-30m/s的速度切向进入筒体,形成高速旋转的涡流。

案例:对10μm石英颗粒(密度2650kg/m³),在筒体半径0.5m、流速20m/s时,离心力达0.021N,远大于重力(0.000026N)。

颗粒迁移:在离心力作用下,颗粒物向器壁移动,碰撞后失去动能,沿壁面下滑进入灰斗。

2. 气流分离与涡流形成

外旋流与内旋流:气流在筒体内形成双层涡流,外层为向下旋转的外旋流,内层为向上旋转的内旋流。

速度分布:外旋流速度随半径减小而增大,内旋流速度随半径减小而减小。

案例:某实验显示,在筒体中心(r=0)处内旋流速度接近0,而在器壁(r=R)处外旋流速度达最大值。

二次分离:部分未被分离的细颗粒在内旋流中受惯性作用继续向外迁移,被外旋流捕获。

3. 净气排出与颗粒回收

净气排出:内旋流通过排气管排出,气体中颗粒物浓度显著降低。

出口浓度:通常为入口浓度的10%-30%,具体取决于颗粒粒径和设备效率。

颗粒回收:落入灰斗的颗粒物通过排灰装置排出,实现资源回收或无害化处理。

回收率:对5μm以上颗粒回收率可达95%以上,细颗粒回收率受设备效率限制。
25725

快速导航

Fast navigation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新乡市利菲尔特滤器股份有限公司(商标:海洁)
  • address
    地址:新乡市牧野区宏力大道9号利菲尔特大厦
  • phone
    电话:17772892758
Copyright © 2025 利菲尔特(商标:海洁) 版权所有
  • 产品
  • 新闻
  • 网站首页
    首页
  • 电话
  • 返回
   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