滤筒除尘器的主要部件有哪些,它们是如何工作的
发布时间:2025-10-20 16:44:37
浏览次数:0
滤筒除尘器的主要部件包括进风管、排风管、箱体、灰斗、清灰装置、导流装置、气流分流分布板、滤筒及电控装置,它们协同工作实现高效除尘,具体如下:
一、主要部件及功能
进风管与排风管
进风管:含尘气体进入除尘器的通道,设计需确保气体顺畅进入,可能配备气流调节装置以控制流量和速度。
排风管:净化后的气体排出通道,连接风机将清洁气体输送至排放口。
箱体
主体框架:由钢板焊接而成,部分关键部位进行防腐处理,整合滤筒、清灰系统等部件,形成封闭空间防止气体泄漏。
内部结构:包括袋室(滤筒安装区)、净气室(过滤后气体汇集区)、孔板(固定滤筒)及检修门(便于维护)。
灰斗
锥形设计:位于箱体下方,收集清灰过程中脱落的粉尘,便于集中排出。
排灰装置:如螺旋输送机、星型卸灰阀,将灰斗内粉尘及时排出,防止堆积。
清灰装置
脉冲阀:控制压缩空气的释放,触发清灰动作。
喷吹管:将压缩空气导向滤筒内部,形成反向气流。
气包:储存压缩空气,确保喷吹压力稳定。
脉冲控制仪:自动控制清灰周期,根据压差或时间设定触发脉冲阀。
导流装置与气流分流分布板
导流板:均匀分布进入除尘器的气流,避免局部过载。
气流分流板:进一步分散气流,确保滤筒表面气流均匀,提高过滤效率。
滤筒
核心过滤元件:由顶盖、金属框架、褶形滤料和底座组成。
滤料特性:采用聚酯纤维覆PTFE微孔膜,表面孔径0.03微米,兼具机械拦截与表面过滤功能,对0.3微米以上颗粒捕集效率达99.97%以上。
褶皱设计:单筒有效过滤面积3-25㎡,较传统圆袋提升3-5倍,褶间通道保持5-8mm间距,确保气流均匀。
电控装置
控制柜:集成压差传感器、温度传感器、风量监测仪等,实现清灰周期自适应调节。
PLC控制系统:根据压差变化(如达到1400-1600Pa)或设定时间自动触发清灰程序,延长滤筒寿命。
二、工作原理
过滤阶段
含尘气体进入:通过进风管进入除尘器,经导流板均匀分布后,气流速度降低。
粗颗粒沉降:粒径大于20μm的粉尘因惯性及重力作用直接落入灰斗。
细颗粒捕集:细颗粒粉尘随气流进入过滤区,在布朗扩散及静电吸附作用下被滤料表面及内部纤维截留,形成初始粉尘层。
洁净气体排出:过滤后的气体透过滤筒进入净气室,经排风管排出。
清灰阶段
压差监测:高精度压差传感器实时监测过滤区阻力,数据传输至PLC控制系统。
清灰触发:当压差达到设定值(如1400-1600Pa)或达到设定时间时,PLC输出电信号,驱动脉冲阀开启。
喷吹过程:压缩空气(0.4-0.6MPa)经储气罐瞬时释放,形成直径50-80mm、速度200-300m/s的诱导气流,在滤筒内部产生反向压力脉冲(峰值3000-5000Pa),使滤筒径向形变0.5%-1%,粉尘层破裂脱落。
粉尘排放:剥离的粉尘落入灰斗,通过排灰装置排出。清灰后滤筒残余压差恢复至初始值的85%-90%。
三、协同工作机制
气流分布优化:导流板与气流分流板确保进入过滤区的气流速度均匀性达90%以上,避免局部冲刷滤筒。
滤筒排列设计:根据处理风量(5000-200000m³/h)采用矩阵式或环形布置,确保过滤面积与气流匹配。
智能控制:集成多参数监测,实现清灰周期自适应调节,延长滤筒使用寿命(可达2-3年)。
清灰效率保障:脉冲喷吹清灰方式清灰强度大、速度快,彻底清除滤筒表面粉尘,避免积聚影响过滤性能。